从小到大,很多人说我不爱讲话,遇到长辈总不打招呼,他们说这样很没礼貌。看到老师、同学,我总会想很多:“称呼错了怎么办?打招呼她没听到怎么办?我的表情太过僵硬怎么办?” 想的太多,便学会了沉默,于是我成了那个总是被动的人。 我总是下意识地在每句话后面加上 “好像”“应该”“可能”,我的思绪像一团被拉扯的线,不知不觉这些词汇把我内心的想法堵在了喉咙里。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不够勇敢的人。机会摆在眼前,顾虑太多不敢为自己争取;路上看到他人不便,想上去帮忙又担心别人觉得多管闲事;和不熟的人聊天,一句话一个字要纠结半天再点击发送。 很多人说 INFJ 有很多 “面具”,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就说什么样的话。我不喜欢这个标签,这听起来带着点负面意味,藏着些虚伪和不真诚。 对我来说,它更像是一种必要的适应。我总想让每个人都觉得我好相处、值得交往,所以会潜意识里不断扫描外界环境 —— 你现在的状态、你需要的交流方式、你想听到的声音。我努力贴近你的状态,这样能显得我们 “合得来” 一点。所以,我说的每一句话、展示的每一个侧面,都是为了在你那里找到一个入口,让我们更 “合得来”。这种形式的社交是我的常态,而敏感更让我觉得社交对我而言是种巨大的消耗。 我可能会像一块海绵,无意识地吸收周围人的情绪。当有人感到不舒服、压抑,即便他们没说出来,我也能强烈感受到那种氛围,很难将自己完全隔离在这种情绪之外。 我能察觉他人细微的情绪变化,一个表情、一句话、别人一丝不悦,都能在我心里掀起波澜。我不想让任何人因为我而不快,这有时让我筋疲力尽。有时候我会尽力帮助和理解他人,可对自己要求却很高。一个微小的错误、一次拙劣的社交表现,都会在我心中被无限放大,让我陷入长时间的自责和不快。我常常为此焦虑,也许是几日后的聚会,也许是一次 PPT 汇报。 我喜欢倾听。 听别人的故事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件很有趣的事。只要对方愿意讲,我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他的成长经历 —— 开心的、不开心的,在我眼里都是对眼前这个人的丰富,是一种坦诚。这让我有种被信任的感觉。 我喜欢独处。 一个人吃饭、一个人看电影、一个人去小酒馆、一个人吃火锅、一个人去 KTV、一个人去旅行。说到旅行,我已经一个人去了七个国家。 独处是我恢复能量的唯一方式。有时候,我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来打扰我,只想一个人待着,哪怕发发呆也好。我共情能力很强,而我很喜欢这份能力。 刷抖音、看电影、看书时,我总会因为一些故事流泪。我喜欢这种感觉,对我而言,那些内心的刺痛感,让我觉得自己和这些故事有着无形的联系。那一刻,我是鲜活且富有感情的。 我习惯按着自己的节奏来。 我喜欢有计划地生活:早起、健身、学习、早睡。可我自制力很差,所以习惯每天为自己列计划清单。有计划地做任何事,会让我觉得安心。 所以我讨厌麻烦,麻烦就是任何打乱我计划的事情。“被安排” 的感觉让我很不舒服,有些事我很愿意做,但不喜欢是 “你希望我做”—— 因为那总会给我很多很多压力。 我觉得自己有些冷漠。 大多数人不喜欢分别,可我对分别没什么特别的感觉。也许某一刻会突然情绪上头,但很快会冷静下来。我知道面对分别我无能为力,它总是无法改变的。我想,这大概是因为从十一岁起,我就不断和最爱的人告别又重逢。 现在我长大了,不知道有多少个夜里,我会试着在睡前闭上眼睛,回到过去安慰那个小小的自己。我看着她:那是个晚秋的早上,空气凉凉的,坐在路边的那个有点脏兮兮、脸颊红彤彤,一脸坚强又故作无所谓的小女孩,望着妈妈坐上去远方的客车,渐渐远去。明明刚才还装作坚强的她,转头就哭成了泪人,可怜兮兮的,却还是忍不住给妈妈打电话说 “我舍不得你”。 想说的话,全被抽噎的深呼吸和喉头的紧缩打断。我牵起她的手,轻声说:“亲爱的,没关系的,你不是一个人,姐姐会一直做你的依靠。不要怕,姐姐带你去好玩的地方。”...